拆车件

骨质疏松症防治,核心知识一文掌握

时间:2020-10-12 22:16

谈临床防治思路
 
临床实践中,有近10类疾病会影响到骨代谢,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症。因此,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首先要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早期诊断。就诊断而言,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。其中,前者又可进一步细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(Ⅰ型)、老年性骨质疏松症(Ⅱ型)和特发性骨质疏松(包括青少年型),继发性骨质疏松则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。因此,骨质疏松症一经诊断要明确其分类,确定发病原因,了解患者到底存在骨重建减少还是骨吸收增多,然后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。
 
看预防与治疗措施
 
与代谢性疾病等其他慢性病一样,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基础是生活方式干预。例如,饮食补钙、晒太阳以增加维生素D的吸收、减少钙流失。此外,还要避免吸烟、饮酒、高盐饮食及摄入过多碳酸饮料等可导致骨量减少的不良生活方式。当然,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也非常重要。举例来说,鉴于低体重是骨质疏松症及肌力下降的危险因素,因此要树立健康审美、健康体重的观念。
 
运动也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重要手段,但运动干预方式与代谢性疾病的运动干预有所不同,注重进行抗阻运动,以促使骨重建、增加肌肉力量、避免跌倒。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,更要强调跌倒的防治措施,如加强环境改造、放宽对高血压/糖尿病等合并症的控制目标等,以避免跌倒诱发的骨质疏松性骨折。
 
营养治疗则是骨质疏松症基础治疗的另一个重要内容。常用的营养补充剂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。根据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的推荐,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元素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~1200 mg。治疗骨质疏松症时,应评估患者膳食钙含量,若膳食钙摄入不足,则应补充钙剂。此外,还要评估是否存在维生素D缺乏,若存在应补充维生素D,每日800~1200 IU。
 
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应用则需要根据骨代谢指标水平,判断患者到底存在骨吸收增加还是骨形成减少,进而选择适宜的药物。当然,对于合并需内分泌治疗的肿瘤者,则要进行多学科管理,选择适于两种疾病共同治疗的药物。需要注意的是,药物治疗期间要定期随访,做好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,评估血钙、尿钙、肝肾功能及骨密度情况。
 
析治疗误区、寻对策
 
有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,目前主要存在三大误区:
 
第一,不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病,而是人体老龄化的一种表现。实际上,从慢病管理的角度来说,骨质疏松症会增加骨折风险,而发生在髋部等部位的骨折会因卧床而增加深静脉血栓、坠积性肺炎的发生风险,还可显著增加死亡风险和致残率。因此,我们必须从思想意识上重视和关注骨质疏松症,加强对老年人群的普遍筛查。
 
第二,认为骨质疏松症只要补钙即可。这无疑是错误的。首先,对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,我们必须针对原发病进行处理才行。尤其是对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继发的骨质疏松症患者,其存在高血钙,补钙就会有风险。其次,单纯补钙并不能预防骨折的发生。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只是基础治疗,对于骨折高危及极高危人群一定要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。
 
第三,很多患者认为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吃1~2个月就可以停药。鉴于骨骼的生长过程要比皮肤及头发慢得多,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一般应用3个月才可改善骨代谢指标,应用至少6个月才能改善骨密度。因此,其治疗肯定是一个长期过程。
 
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65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达32%,女性中更是接近52%。这就意味着,65岁以上女性约有半数伴有骨质疏松症。但是,临床实践中真正检查出来的比例却明显低得多。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目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依赖于双能X线骨密度仪,而该仪器的可及性不高,很多医院不具备有关。在这种情况下,做好分级诊疗至关重要,即:在一级及二级医院进行高危人群筛查,将有问题者转诊至三级医院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。此外,骨质疏松症的确诊和治疗实际上都需要多学科协作。例如,对于确诊者,首先确定有无恶性肿瘤、内分泌代谢疾病等问题,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。对于骨折者,需要内科、骨科联动进行多学科转诊与管理。换句话说,骨质疏松症的诊治实际上既需要纵向分级诊疗,也需要科室间的横向诊疗。
 
 




上一篇:艾灸的妙处,多到一只手数不完,常灸更不得了!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下一篇:人口老龄化时代,中医馆如何融入养老